技术文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技术文章 > 阐述粮食的储存方式
阐述粮食的储存方式
更新时间:2021-04-11   点击次数:17709次

阐述粮食的储存方式

一、什么是原粮?什么是成品粮?

原粮又称为“自然粮”。一般指未经过加工的粮食。比如:大豆、小麦、玉米、高梁等。

成品粮:由原粮加工而成的符合一定标准的粮油制品。比如:面粉、豆腐、玉米面。



二、什么是粮食

粮食指作物的种子、果实、根、茎以及加工产品的统称。也就是指供人类食用的谷物、油料、豆类和薯类四大类,又指五谷杂粮。

三、粮食的特性

1、粮食的散落性

粮食在自然形成堆时,向四面流动成为一个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食的散落性。

2、粮食的自动分级

在粮食入库时,发生震动、移动,同类型、同质量的粮粒和杂质就集中在粮堆的某一部分,引起粮堆组成成分的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为自动分级。

⑴、自然流散性成堆:综合结果使较重的杂质落在圆锥体的中心部位,而较轻的、破碎的粮粒及杂草种子就沿着斜面下滑至圆锥粮堆的底部。因此,随着圆锥体的不断扩大,杂质就在圆锥粮堆底部不断积累,终形成基底杂质区。

⑵、房式仓入粮:一般是用输送机从仓房的一头开始,随入粮逐步由内向外退移。因此,入粮时就产生多个卸粮点,那么就像自然流成粮堆一样,在一个仓房内部形成多个圆窝状杂质区,即每个卸粮点有一个基底状杂质区。

⑶、立简仓进粮:入粮时,靠近简壁处形成环状轻型杂质区,而沉重的杂质多集中于落粮点处;出粮时,正好相反,比较饱满和比重大的粮粒首先流出,靠近仓壁的瘪粒、小粒和轻浮杂质后流出。

3、粮食的孔隙度

孔隙度是由粮粒本身结构与粮堆中粮粒之间存在空间所造成的。在整个粮堆中,粮粒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叫做密度,孔隙所占的百分比叫做孔隙度。

4、粮食的导热性

粮食总是具有一定的温度,即处在一定的热状态中随时与外界进行着热交换。粮粒对热的传导速度较慢,是热的不良导体。虽然粮堆中空气的流动可有助于热传导,但粮堆内微气流运动缓慢。

5、粮食的吸附性

气体与固体接触时,气体分子浓集和滞留在固体表面的特性称为吸附性。

粮食能够吸附气体分子,主要是粮粒的表面和内部的微观界面上的各种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拉力、合力不等于零,处于力场不平衡状态。该不平衡力场往往由于吸附某些物质而得到补偿,所以粮食的表面可以自动地吸附某些物质。

6、粮食的吸湿特性

粮粒对水汽的吸附与解吸的性能称为吸湿特性。在储藏期间,粮食水分的变化主要与粮食的吸湿性能有关,与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储藏品质都密切相关,和粮食的发热霉变、结露、返潮等现象有直接关系。

四、粮食中的水分

1、水分在粮食籽粒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一是游离水,二是结合水。

⑴游离水:游离水又称自由水,存在于粮粒的细胞间隙中和毛细管中,具有普遍水的一般性质。游离水在粮粒内很不稳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能自由出入,故称“自由水”。⑵结合水:结合水又称束缚水,存在于粮食的细胞内,性质稳定,不易散失,干燥的粮食只含有结合水。

2、粮食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

⑴安全水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保持粮食安全储藏的水分,在正常保管条件下可以安全渡夏的粮食。

粮食的安全水分在不同的环境下水分值是不同,例如:当温度在25℃、相对湿度60—70%时,所对应的安全水分为稻谷12.2—13.4%,小麦12.5—14.1%;当温度在15℃、相对湿度60—70%时对应的安全水分为稻谷12.6—13.8%,小麦13.1—14.5%。

⑵半安全水分:只能保证粮食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水分。

⑶危险水分:易造成粮食发热霉变的水分称为危险水分。

五、粮食的发芽

1、什么是粮食的发芽:粮食的发芽是指粮粒幼胚萌动到形成幼芽的一种生物学特性。粮食在完成后熟后,虽已具有高度的发芽能力,但在正常储藏条件下并不发芽,而呈休眠状态,只有条件适宜时,籽粒才能打破原来的休眠状态而萌动发芽。

2、粮食发芽的条件:粮食发芽的三个条件是足够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缺一不可。粮食一旦发芽,其营养物质将受到严重破坏,食用品质和工艺品质下降,这在储藏过程中是不允许的。

六、储粮结露

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能达到饱和状态,开始出现凝结水,这种现象称结露。开始出现“结露”时的温度,简称“露点”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由于温度突然降低,使粮堆空隙中空气体积减小,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液体,附着在粮粒表面,这种现象叫粮堆的结露。

引起储粮结露的主要原因:一是粮堆不同部位之间出现温差,温差愈大,储粮结露愈严重。二是粮食含水量,高水分粮在温差较小的情况下也可发生对露。三是空气湿度,湿度愈大愈容易结露。

⑴、表层结露:多发生在季节转换时期,主要在冬春季节和秋冬季节,使表层结露,结露部位通常在粮面下5—30厘米处,一旦结露逐步向四周扩展,形成结顶,进一步发展为发热霉变。

⑵粮堆内部结露:粮堆内部出现较大的温差就有可能出现结露。其原因:一是粮堆内部出现高水分粮。二是出现储粮害虫,放出大量的湿热。三是粮堆内出现粮温分层或向阳面和背阴面了出现温差。四是高温粮或低温浪混入正常粮堆。

⑶热粮结露:热粮入仓(如:烘、晒的粮食),遇到库内冷的地坪、墙壁、柱石等,因温差过大都可以引起结露。

⑷、其它结露:不合理的机械通风、开关门窗等。

发生结露处理方法:一是轻者翻动粮面散发湿热;二是重者倒仓或出仓凉晒;三是合理通风换气。

七、粮堆发热霉变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初发阶段(初期阶段)

当粮堆温湿适宜时,生物体的呼吸强度显著增加,放出大量的热量,粮温开始不正常上升,标志着初发阶段开始。这一阶段,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较为显著,它利用自身分泌的酶类分解粮食,破坏粮粒表层组织,侵入内部产生危害。同时,霉菌类繁殖较快,使粮堆中湿热积聚,促使粮温很快升高。

其特征:粮粒表面湿润,有“出汗”、“返潮”现象;散落性降低;用手搓或插入粮堆有涩滞感觉;粮食体积略有膨胀,籽粒发软,硬度下降,色泽发暗,轻微异味。

(二)第二阶段:生霉阶段(升温阶段)

由于初发阶段未及时处理,温度逐步积累,当粮温上升到35—40℃时,霉菌代谢旺盛,导致储粮水分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时,在白曲霉和黄曲霉等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霉菌开始在粮粒胚部或破损处形成菌落,继而扩大到粮粒的局部或全部。这时粮粒上就就出现了“生毛”、“霉斑”等生霉现象。

其特征:生霉的粮食,籽粒发软,无光泽;发芽力显著降低或丧失,并有很浓的甜味、酒精味和霉味;重量损失和品质劣变严重,一般改作工业用粮或饲料用粮。

(三)第三阶段:霉烂阶段(高温阶段)

当粮温升到50—55℃时,中温性微生物停止发育,这时粮温的热量主要来自氧化反应和高温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粮食品质严重劣变,粮粒变形,结块成团,产生腐臭气味,以至于*失去使用价值。

八、粮食的呼吸

粮食收获后,粮食籽粒已与母体植株脱离,但其生命活动并未停止,仍为活的有机体,从生理上仍发生着新陈代谢,仍发生着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活的的粮油籽粒在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粮油籽粒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的。籽粒的生命活动取得能量不是靠空气中的氧直接氧化营养物质,而是靠内部的氧化与还原作用来取得能量的。无氧呼吸也叫缺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基质氧化不*,产生乙醇,因此,与发酵作用相同。

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在同等条件下,粮食籽粒较大的呼吸强度要高;未熟粒较完整粒呼吸作用强;当年新粮比隔年陈粮呼吸作用旺盛;破碎籽粒较完整籽粒呼吸强度高;带菌量大的粮食较带菌小的粮食呼吸能力强;含水量大的粮食较含水量小粮食呼吸作用强;温度在zui低点时,只能维持粮食极微弱的生命活动,温度在zui高点时,一般在45—55℃,在该温度下,呼吸达到zui高点,但很快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原生质及酶都不耐高温的缘故。

4、大豆的储藏特性

大豆的果实为荚果,其结构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储藏稳定性较差,在储藏期间常出现吸湿生霉,浸油赤变,不耐高温,发芽力丧失等现象。

1、易吸湿生霉:大豆的种皮较薄,孔隙较大,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亲水胶体(30—50%),所以吸湿性很强,特别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其吸湿性比玉米和小麦都强,而在相对湿度70%以下时,其吸湿性又小于玉米和小麦。大豆吸湿后,体积膨胀,同时呼吸强度增高,生理活性增加,导致豆堆温度升高,并进一步发生霉变。

2、易浸油赤变:通常大豆水分超过13%,温度高于25℃时,储存一段时间后,豆粒就会发软,两片子叶靠脐部的颜色变红,随后子叶红色逐渐加深并扩大,称为“赤变”,严重者有明显浸油脱皮现象,子叶呈蜡状透明,称为“浸油”。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在高温高湿作用下,大豆中的蛋白质会凝固变性,破坏脂肪与蛋白质共存的乳化状态,使脂肪渗出呈游离状态,从而导致大豆浸油,同时脂肪中的色素逐渐沉积,致使子叶变红,发生赤变,“浸油”有时也称“走油”。

大豆浸油赤变后,发芽率和出油率大大降低,工艺品质和食用价值也明显变劣,豆油色泽加深,脂肪酸值增加;做豆腐或制豆浆产量减少,颜色发红,发苦发酸。

3、抗虫性好:大豆籽粒表面光滑,种皮组织较坚硬,且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蜡质,因而能增强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4、对热敏感,不耐高温:大豆所含脂肪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在储藏中容易受到氧气或微生物的影响,发生氧化、水解作用,对热敏感,不耐高温,对高水分大豆只能采取低温干燥,不能采取热处理,否则其品质要受到损害。

5、发芽率易于丧失:正常水分的大豆,当温度达到25℃时,就难以保持发芽率。

6、大豆的保管:主要是控制水分。有效地保持大豆干燥是保管好大豆的主要措施。在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安全储藏的水分标准一般为:冬季14.0%,春秋季13.5%,夏季13.0%。

九、粮食和油料的休眠

一般只要满足萌发所需的适宜外界条件(温度、水分和氧气),粮食和油料种子就能正常萌发。但是有些具有生活力的粮、油种子,即使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能萌发,此种状态称为休眠。

十、粮粒的后熟作用

粮食和油料在田间达到成熟即收获入仓,这时的粮食和油料称为“收获成熟”,但生理上并未*成熟,表现为种子发芽率较低,加工成品率(如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底、食用品质较差、呼吸作用强,经过储藏一定时期之后,粮食和油料籽粒继续完成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逐步达到生理上的*成熟,使得上述现象得以改善。

粮食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的变化过程,称为“后熟作用”。完成后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后熟期”。通常以粮食和油料种子的发芽率达到80%以上作为完成后熟作用的标志。

粮食和油料后熟期的长短,随粮种,品种以及储藏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大麦、小麦、花生后熟期为60—90天;玉米10—20天;籼稻基本无后熟期。

十一、粮堆发热的鉴别

1、粮温与仓温进行比较:气温上升时(如春季),粮温上升太快,超过仓温日平均量3—5℃时,可能出现早期发热。气温下降季节,粮温始终不降或反而上升,可能出现发热。

2、粮温之间横向比较:粮食入仓时,如果保管条件、粮食水分和质量基本相同的同种粮食,粮温相差3—5℃以上,则视为发热。

3、粮温之间的纵向比较:每次检查时,与以前记录情况比较,若无特殊原因,温度突然上升,即是发热。

4、背阳面的温度高于向阳面的温度,即有发热现象

5、通过粮情质量检测,进一步确定粮堆发热

也可通过一些指标,如感官指标(色、味等)及化学指标(如粮食脂肪酸值)判断粮食是否发热。

特殊情况如刚晒过或烘干的热粮,后熟期的乱温现象一般不被看作是发热现象。

十二、粮食损耗

1、粮食保管自然损耗:是指粮食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消耗的干物质,检化验耗损用的样品,以及搬倒中零星散落等产生的损耗。

2、国家对粮食保管中自然损耗率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保管时间在半年以内的,不超过0.1%;

保管时间在半年以上至一年的,不超过0.15%;

保管时间在一年以上直至出库,累计不超过0.2%

3、粮食的运输损耗

粮食的运输损耗是指粮食从zui后发货地检斤起到接收单位检斤止,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损耗和水分杂质减量。

⑴陆路运输定额损耗率规定

20公里以内包装粮0.1%,散装粮0.1%;20—1000公里包装粮0.25%,散装粮0.29%;1000公里以上包装粮0.3%,散装粮0.34%。

⑵短途运输损耗率规定

指由接收点到仓库间的短途搬运损耗率为0.1%。

十三、粮库、粮仓

(一)粮库分类

1、收纳库:设置于粮食产区,主要接收国家农业生物试剂者征购的粮食,入库后作短期储存或作必要的烘干降水,清杂杀虫处理后,即调给其它粮库。

2、中转库:设于交通枢纽地带,主要接收从收纳库或港口调运来的粮食,作集中或短期储存后,即调给供应库或储备库。

3、供应库:设于大中城市、工矿区等消费地区,主要接收由收纳库或中转库调来的粮食,以便供应粮店、加工厂或就地加工为成品或饲料。

4、储备库:国家为了储备必要的粮食,以应付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而设置的粮库。

(二)粮仓分类

1、房式仓

2、立简仓

3、地下仓

(三)粮食仓库具备的性能

粮仓的储粮性能有坚固耐用性、防潮防漏性能、隔热性能、密闭性能、通风性能、防虫、防鼠雀性能、防火性能、抗震性能、散装散卸性能、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环硫熏蒸等。

(四)粮食储藏四项新技术

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

(五)低温储粮

所为低温储粮,必须是在不冻坏粮食的基础上,在维持粮粒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低温中,达到限制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和抑制虫霉生长、繁育,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在我国常将保持库温在15℃以下的粮仓称低温库,库温在20℃以下的粮仓称准低温库,库温在25℃以下的粮仓称标准常温库。

1、自然低温储藏:在储藏期间单纯地利用自然冷源即自然条件来降低和维持粮温,并配以隔热或密闭措施。

2、机械通风低温储藏

利用自然的冷源—冷空气,通过机械设备—通风机对粮堆进行强制通风使粮温下降,增加粮食的储藏稳定性。

3、机械制冷及空调低温储藏

在隔热仓中利用一定的制冷或空气调节设备使粮仓维持一定的低温范围,并使仓内空气进行强制性循环流动,达到温湿分布均匀。

(六)粮食的“四散”作业

1、什么是粮食的“四散”作业?

“四散”是指散装、散卸、散运、散储。

2、为什么要推广粮食“四散”储运技术?

与包装运输相比,粮食储运过程的散装化,可以加快粮食流通速度,提高流通过程中各个作业环节的效率,减少作业人员并减轻减轻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粮食流通费用,降低粮食成本和价格,减少粮食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污染。

十四、粉尘爆炸

1、什么是粉尘爆炸:所谓粉尘爆炸是指在一瞬间由于热源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与可燃的微小粉尘颗粒在有限的空间内快速燃烧起来,造成巨大的热量和压力,导致强烈的爆炸。

2、粉尘爆炸的危害:粉尘爆炸压力之大,其破坏性之严重,比甘油炸-药和汽油的爆炸力还厉害,可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和厂房、设备的毁坏。

3、发生粉尘爆炸的必要的条件:一是悬浮可燃粉尘达到爆炸的浓度。二是引发爆炸的火源或热源。三是环境中具备燃烧所需足够数量的空气或氧气。四是粉尘处于有限或密闭的空间内。

4、粉尘爆炸的zui低浓度值是多少?

空气中可燃的有机粉尘达到了一定浓度时,才有可能引起爆炸,不同质量的粉尘其zui低爆炸的浓度值不同。如玉米粉尘为30g/m3,稻谷粉尘为55g/m3,小麦粉尘为60g/m3。

十五、温度和湿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宏观结果。温度的表示方法:

1、摄氏表示法:摄氏温标是以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中间划为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度的温标(俗称温度计),用符号℃表示。

2、华氏表示法:华氏温标是以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划为180等分,每一等分为1度的温标,用符号0F表示。

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或空气的干湿程度,用三种表示方法

1、空气的绝-对湿度:绝-对湿度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汽量,其单位用g/m3表示。

2、饱和湿度:饱和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zui大限度的水汽量,其单位用g/m3表示。

3、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气量(即绝-对湿度)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量(即饱和湿度)的百分比,通常用RH%表示,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的程度。

4、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当温度逐渐升高时,空气中的实际水蒸汽含量就逐渐远离饱和状态,相对湿度减少。当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就增加。此时,若温度不断降低,相对湿度达到100-%即饱和时,就会有液态水结晶出来。另外,下雨天相对湿度自然就增大。

十六、小麦的储藏特性

小麦籽粒类型属颖果类,其结构由皮层、胚和胚乳组成。

1、按播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我国以生物试剂冬小麦为主,仅在东北,新疆、内蒙古等长城以北气候寒冷地区,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皮色较深,粒形瘦长、蛋白质含量高。

2、按皮色分为白小麦、红皮麦及花皮小麦三类

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及苏北等地多种植白麦。我国的南方各省,东北,新疆并部多为红麦。花皮麦是指同一批小麦中混有红皮麦与白皮麦。红皮麦皮厚,出粉率低,品质较差。

3、按麦粒质地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硬质小麦出粉率高,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软质小麦出粉率低,蛋白质含量低,面筋质量差。

4、小麦的储藏特性

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具有较高的抗温变能力,在一定的高温和低温范围内部都不致丧失生命力,也不致损坏加工的面粉质量。小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强。小麦后熟期长(2—3月)和易受虫害,抗虫性较差。

5、小麦的质量指标

⑴小麦的赤霉病粒zui大允许含量为4.0%,单立赤霉项目,按不完善粒归属。是否收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⑵、黑胚小麦,收购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⑶杜绝含有毒麦、小麦线虫病、小麦黑穗病粒。

6、强筋小麦品质指标

原粮:角质率≥70%;容重≥770克;水分≤12.5%;不完善粒≤6.0%;杂质总量≤1.0%;色泽、气味正常。

小麦粉:降落数值≥300;粗蛋白质≥14.0%;湿面筋≥32.0%;面团稳定时间≥7.0分钟;烘焙品质评分值≥80,以小麦粉检测指标为准,原粮为参考指标。

十七、呼吸作用对储粮的影响

⑴呼吸作用消耗了粮油籽粒内部的储藏物质。如淀粉(糖)、脂肪等物质做为呼吸基质被消耗掉,因此使粮油在储藏过程中干物质减少。

⑵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分,增加了粮食和油料的含水量,造成粮食和油料的储藏稳定性下降。

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将导致粮堆无氧呼吸进行,结果产生的酒精等中间代谢产物,将导致粮食和油料生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终使粮油品质下降。

⑷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是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到粮堆中,由于粮堆的导热能力差,所以热量集中,很容易使粮温上升,严重时会导致粮堆发热。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备案号:苏ICP备16008122号-3   GoogleSitemap   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管理登陆
© 2018 南京信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www.njxfbio.com) 版权所有 总访问量:473305